去年的盗墓热激起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,我决定重回中国传统文化,读一些著作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。第一站选《葬书》。《葬书》是东晋的郭璞所著,全文不到两千字,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理论。这是系列的第四篇文章,讲的是墓葬中如何藏风得水,节选原著进行解读。
上回说到,气乘风而散,界水而止。还说到,古人墓葬讲究聚气使之不散,运气使之有所止。生气是墓葬宝地的根基,保留住生气是墓葬设计的第一要义。气运行于天,实出于地。 保留住生气讲究藏风得水,藏风,即气不被风吹散;得水,即用水做边界围住气使之在一定范围内运行,不致于流走。
地势高的地方,天阴从上下降而来,生气飘荡在四周,风一吹,温度一降,生气就消散了。就像人居住在密室之中,只要稍稍吹了风,受了寒,就会得病成疾。所以高地讲究修敦厚牢固的城郭,让气聚集在城墙内。而在地势低的平坦之地,地阳自下往上升起,生气沉潜在地表附近,不惧怕风吹。即使在平原之地,四面八方没有山做遮蔽阻挡,也不会有大碍。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,平地的气自动聚集起来。所以在平地,不会嫌弃地方过于空旷,再空旷也有气,但还是需要水来界止气的流动。
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
无论是高地还是平地,都需要水,有水才能聚住气。高坡之地,有的从半山腰落下水流,即使没有大江来拦截,也得有个池塘来止住内气。不然,即使藏风,仅仅制止住气的流动也没什么作用,生气终究会消散殆尽。平地,不管有多辽阔,不管有没有遮蔽,也必须用水来拦截。不然,气平铺于开阔地,并不能达到聚气的目的。
外气横行,内气止生
水在土外流淌,这叫外气;气藏在土中,这叫内气。外气行横,则土中的内气自然停止向外扩散,气自然聚在土中。气虽然在外四处飘荡,但剩余的必定会有所停留;虽然散布四处,飘忽不定,藏在深处的也有所积聚。故云:气之盛虽流行,其余者犹有止;虽零散,而其深者犹有聚。要想找到墓葬宝地,就得找寻这类气停留,聚集的地方。

4人已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