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工作关系,我近距离地接触到了佛教和禅修,很多人惊讶地问我:你信佛了?是不是要天天吃素?会去当和尚吗?
开始我不以为然,也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。
事后,越想越不对劲,人们把禅修与佛教相联可以理解,而把佛教与寺庙、和尚画上等号,就有一些表面和肤浅了。
思来想去,还是想叨叨一下我对禅修与佛教的肤浅认识。
禅修是让人们心静、放下。
我们之所以放不下,是因为心不静。放下,不是让你把一辈子通过努力奋斗得到的财富、地位、荣誉都放弃,放弃是不要了,而放下是不要把财富、地位、荣誉天天抱着去生活、去工作,这样一定很累,放下了,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、地位和荣誉。
禅修通过静思打坐,让宇宙给予心灵和精神世界的能量获得补充,更加认清生与死、贫与富、贵与贱,感悟佛教“空有不二”的道理,就像《心经》所说的:“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。”才能获得身心的自在平衡。
佛教不等同于科学,也不等同于哲学,更不等同于禅修,它是人们思想与精神的一种修行指南,也是将物质与精神平衡的一种世界观。
佛教所推崇的精神象征不是“神”,而是从凡夫俗子演变到罗汉、菩萨,最后,进化到“佛”的一个觉悟的过程。神是由上帝创造的,佛是我们自己积德行善、修行修德而成就的。正如毛主席曾说:做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。毛主席所说的这种人,就是我们通俗理解的佛。佛教太虚大师也曾说过:“仰止在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。”
神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存在,所以,才有了求神拜佛的民间习俗。求神,是为了得到护佑和恩赐;拜佛,是为了得到佛的点化和教诲,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信仰观。很多人把求神与拜佛相提并论,无意中就把拜佛迷信化了。到寺庙里来烧香磕头、诵经打坐,是因为拜佛能得到点化和激励,由于大多数人对佛教的理解只停留在表现形式上,误以为佛教就是和风水先生装神弄鬼、算卦占卜一样,把封建迷信的一套与佛教的精髓和本意混为了一谈。
佛教思想的核心是轮回和因果。佛教认为,人的本质是苦的,没钱没权的人觉得苦,有钱有权的人操心多、责任大,每天24小时几乎都处在高压的工作状态,这些压力带来的苦比没钱没权的人感觉地苦可能还要深。
所以,苦是与生俱来的,而乐是后天修行得来的,人的生与死、贵与贱、富与贫,都是相依相承的,因为万物是轮回的,善因得到善果,恶因得到恶报,当果还没有产生的时候,就要多种以慈悲为怀的因,这样,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善果。
其实,佛教的这个理论,就是我们哲学里所学的因果关系,即事物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,周而复始的循环,只不过是把自然科学里的理论,运用到了精神和意识形态上。
我们可以不信佛,可以不禅修,但绝不能把佛教当成封建迷信,当成装神弄鬼,把信佛教的人当成神神叨叨的另类人,这是对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佛教文化极大地不尊,也会让人觉得我们无知可笑。
从迷到悟并不遥远,只在一念间。

27人已点赞